类别: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07-16 20:15:25 浏览: 次
户外体育用品有哪些改善学校-家庭-社区视觉环境、落实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和体育锻炼1小时、每学年开展视力不良筛查不少于2次……近日,国家疾控局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公共卫生维度提出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和综合干预措施。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高发、低龄化趋势。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波动下降,取得积极进展,但近视低龄化是防控核心难点,要实现2030年防控目标还需持续加力推进。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指南明确,要坚持预防策略,加强一级预防,推进二级预防,落实预防。其中,在一级预防环节,围绕近视病因理论最新进展,指南提出近视风险行为监测评价与干预、学校-家庭-社区视觉环境改善、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和体育锻炼1小时、师生家长全员健康教育等方面具体公共卫生干预技术。
其中,学校、家庭、社区视觉环境改善中提到,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采光与照明环境。各个班级应配备课桌椅调配测量尺,定期测量学生身高范围并适时调整课桌椅。每个教室应根据学生身高范围配备可调节式课桌椅或2-3种型号课桌椅,每学期根据学生身高和坐高对课桌椅高度进行1次个性化调整。学校每月至少调换1次学生座位。多媒体教室宜选择大尺寸投影仪或电脑屏幕。相同屏幕尺寸情况下,选择屏幕分辨率高的产品。
家庭视觉友好环境建设。书桌摆放应使其长轴与窗户垂直,白天学习时自然光线从写字手对侧射入,避免阳光直射。家长应定期调整书桌椅高度。为儿童青少年配备通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即CCC认证)的台灯,儿童青少年在晚间学习时除使用台灯照明外还应开顶灯。电视的观看距离不小于屏幕对角线倍,电脑的水平观看距离不小于50cm,手机的观看距离不小于40cm。儿童青少年卧室不摆放电视、电脑,夜间使用避光窗帘,不开夜灯睡觉。
社区视觉友好环境建设。社区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具备一定的活动设施,适用于开展各类亲子户外活动。居住小区夜晚光环境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除指示性、功能性标识外,居民楼(区)不宜设置广告照明。
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和体育锻炼1小时提到,保证每天2小时和每周14小时的日间户外活动。学龄儿童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落实于校内校外。上学日日间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的部分,应在周末补上,并达到每周日间户外活动至少14小时。幼儿园儿童提倡日间户外活动3小时,把更多的保育内容放在户外。
落实校内1小时日间户外活动。学校上下午各安排1个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强调户外活动。尽量在户外上体育课,可将部分室内课程,如班会课等放至户外进行。成立户外活动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户外活动。布置课外体育家庭作业,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
紧抓校外1小时日间户外活动。推荐儿童青少年全程或阶段性走路上学,低年级学生由家长陪同。家长鼓励并积极参与孩子的课外活动,完成课外体育家庭作业,周末及节假日和孩子走出户外、走向大自然。
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从近视防控的要求看,儿童青少年每天应日间户外活动2小时,但从身心健康促进的要求看,儿童青少年应平均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的中等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应有3天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以及增强肌肉和骨骼的运动。
指南提出,强化教师健康教育能力。组织教师进行近视防控健康教育培训,让教师掌握近视预防知识,学生每学期应至少接受1次近视防控健康教育课程或主题班会,学习爱眼护眼知识。倡导学校在各班级培训1名“护眼小卫士”或宣讲员,宣传视力保护相关知识,督促同学课间走出教室……
“控制用眼时间和距离、加强良好光照下户外活动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核心。指南提出的‘落实校内1小时日间户外活动’‘紧抓校外1小时日间户外活动’引发业界共鸣,做好这两件事重在‘家校联动’”。
在二级、预防环节,指南提出注重视力健康筛查,筛查频率每学年不少于2次,规范记录检查内容,建立视力健康信息化管理。
及时分析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状况,早期筛查近视及其他屈光不正,动态观察儿童青少年不同时期屈光状态发展变化,早期发现近视的倾向或趋势,建立近视预警模型,制订适用可行的干预措施,减缓近视快速和重度化发展。做好近视分级与矫正,科学配戴眼镜,结合视力筛查和档案建立,对视力正常但存在近视高危因素或远视储备量不足的儿童青少年,建议其改变高危行为,学校、家庭、社区协同,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日间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行为,改善视觉环境。对近视前期者,应当予以高危预警,重点干预,建议到专业机构接受医学验光等专业检查。
指南还明确,专业机构在筛查学生视力时,对发现高度近视及近视进展快速的儿童青少年要及时提供转介服务,实现公共卫生与临床矫治的融合。
“指南提出的‘三早’,立足更好地从源头控制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青少年眼健康需要医防协同,共同呵护。”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学院院长陶芳标表示,此次出台的指南,不仅为公共卫生机构专业工作者提供了可推广的具体公共卫生干预技术,同时也总结评价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5年来实践经验和近视防控最新科研成果。指南以日间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作为主要抓手,可促进儿童青少年近视、脊柱弯曲异常、超重和肥胖等多种疾病的同防同控。
有了高质量的技术指南,加强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价十分重要。根据指南编写说明,各地应综合施策,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行动方案。在落实近视防控综合干预行动的同时,加强过程评价工作,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全面分析近视防控综合干预行动的可及性、有效性等,实现干预过程与效果评价的统一。 综合新华社等
王彦博目前在云南省昆明市的一所小学读三年级。每半年,父亲王宇都会带孩子到医院做一次视力检查。“上一次去做检查时,医生就提醒说孩子的远视储备已经接近临界值,要引起重视,没想到孩子的视力真的下降了。”王宇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下青少年近视的人越来越多,总体上呈现“小、高、深”特点——年龄越来越小,发病率越来越高,度数越来越深。据国家卫健委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
“早起先做一页习题再去上学,晚上临睡还在默写生词。用眼太多,玩耍太少,孩子的眼睛哪里休息得过来?”俊宁爸爸杨先生不无感慨。但妈妈冯女士不以为意:“有几个学生不近视?现在技术这么成熟,高考完做个手术不就得了。”
“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位居高位,近视防控形势严峻。”在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瞿佳看来,导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压力大导致用眼强度较大;二是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够,日照不足,易引起近视发生发展;三是电子产品使用过度;四是部分家长对孩子视力矫正和控制不够重视,尤其对高度近视的危害认识不足。
“近视的危害很多,如果不加以控制,白内障、青光眼等众多并发症发病率就会增高,尤其是发展成为高度近视后易导致近视性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严重时还会导致失明。”瞿佳特别提醒,“近视激光手术通过切削角膜将近视度数降低或消除,但近视所造成的眼底视网膜以及玻璃体的改变或者病变风险依然存在,高度近视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病变风险并不会因此减少。”
不少老师和家长反馈,“双减”之后,许多中小学开展了托管服务,但在这段被延长的在校时间里,学生们大多也是在做作业,或者由不同学科的老师现场辅导。
“相当于学生在教室里待得更久了。原本下午5点放学,现在变成了5点40,6点20又开始晚自习,吃晚饭的时间都很紧张。”重庆某中学初三年级语文教师彭女士告诉记者,“现在课外班虽然少了,但学生的在校时间反而变长了,用眼压力其实是加大了。”
浙江大学附属二院眼科中心视光中心主任倪海龙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多次去往云南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偏远地区做科普,据他所见,农村儿童的近视情况同样令人担忧必一体育。
“偏远地区的小朋友许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老人又缺乏科学用眼常识,他们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不受限制,而且还不能保证定期检查视力。”倪海龙建议,加大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推广近视防控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一边是比城市更高的近视增长率,一边是不超过30%的配镜率,乡村儿童近视发病早、进展快、干预差,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应对。” 据《光明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